1972瑞典8.7分爱情《呼喊与细语》BD1080p.中英双字


呼喊与细语海报

名称:呼喊与细语

别名:哭泣与低诉 / 哭泣与耳语 / 呼喊与低语 / 在细雨中呼喊 / 哭泣与呢喃 / Cries and Whispers / 呼喊与细语 / Viskningar och rop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 / 卡莉·西尔万 / 英格丽·图林 / 丽芙·乌尔曼 / 安德斯·埃克 / 英加·吉尔 / 厄兰·约瑟夫森 / 赫宁·莫里岑 / Georg / Miles·Jonn-Dalton / Ingrid·Sandell / 英格玛·伯格曼 / Ingrid·Bergman / 莱娜·贝格曼 / 拉尔斯-奥弗·卡尔贝里 / Malin / Rossana·Mariano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地区:瑞典

年份:1972

语言:瑞典语 / 德语 / 丹麦语

时长:91分钟

更新:2025-02-08

呼喊与细语剧情介绍

艾格尼丝(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饰)、玛丽亚(丽芙·乌曼 Liv Ullmann饰)和卡琳(英格里德·图林 Ingrid Thulin饰)虽然是三姊妹,各人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是女仆安娜。艾格尼丝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死前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 玛丽亚是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她的感情生活处理的一塌糊涂,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徘徊周旋。她对爱越是拥有,就越是贪婪。 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沦于自虐。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呼喊与细语下载地址一

最新资源已封禁吸血客户端,迅雷用户请更新到最新版,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呼喊与细语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呼喊与细语豆瓣热评

  • Cory2013-06-11 23:52:31

    1.几种阐释路径:宗教寓言、女权主义、疾病隐喻、精神分析。2.红色的封闭空间——三姐妹诞自同一子宫。3.四具女体构成两组对立:缺乏母爱的消瘦/宛若圣母的丰腴、袒胸色诱的纵欲/自残下体的禁欲。

  • 亚比煞2019-11-25 12:59:58

    那个时代的女人,根本不是人,无论她们看起来多么美丽,优雅,富有,本质上仍然是豢养在华丽动物园中的兽类,无法独立,无处可逃。但内心的渴望是关不住的,捂住嘴巴,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捂住眼睛,就会从紧紧握住的双拳中挣扎出来,直到最后整个人都变成一团烈火,烧伤每一个遇到的人,也烧死烧尽了自己。伯格曼一定见过很多这样的女人,他听见了她们的呼喊和细语,他想替她们说,没有一个生命应该这样活着。

  • 2008-01-15 21:54:48

    九十九分以痛苦否定希望,最后一分钟以希望否定痛苦。

  • 冰红深蓝2016-04-21 18:47:41

    1.一部倾泻着痛苦、绝望、疏离、圣洁等极端情感并拥有毁灭性力量的电影。2.触目的红:转场,墙纸,窗帘,地毯,白衣女性的四重奏。3.最擅长拍脸的伯格曼:以特写长镜袒露角色的灵魂,同质于[假面]。4.安娜裸身怀抱还魂的阿格尼斯,致敬圣母怜子像。5.晨雾庄园与短暂美好的结尾,钟表滴滴同[野草莓]。(9.5/10)

  • 哪吒男2018-04-16 15:28:36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纯粹通过内在情感而维系亲密关系,有血缘、契约、财产、性交,才有爱。

  • 松针猪2011-06-25 20:38:09

    一部描述冷漠的电影却流露出对温情的渴望,这是它成为悲剧的原因。如针尖般纤细的焦虑在封闭的红色容器内密密繁殖,隔绝彼此,死亡也不能令其动摇

  • 不良生2015-04-26 19:55:32

    怎么可以,将生命拍得这样复杂,绝望,细密,挣扎与丰富。

  • Fleurs.哼哼2018-02-07 16:06:30

    观影感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呼喊与细语,概莫如此。

  • 九尾黑猫2018-04-22 01:02:49

    天空是油彩般模糊的蓝,呐喊彷徨是疼痛蔓延的红,冷漠恐惧是包裹身体的黑,承受一切的爱是大提琴谱写的白。我们该如何面对丧失和死亡,遗弃与残忍,欲望裙角下的罪过和谎言?谁看到我们的悲伤,也将拥有我们的爱。感激这生命中最遥远的拥抱,最绝望的孤独,最深刻的完美,

  • 欢乐分裂2013-11-26 19:45:10

    #重看#“我想留住这一刻,我想,不论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幸福,不会再有比这更美好的了”——室内大块燃烧的红色反衬出彼此疏离冷漠的隔绝;艾格妮丝濒死前后的光线从明到暗,以及时针滴答,昭示生命的落幕;每个场景结束以半明半暗的特写淡出,特写是本片最凸显特征的手法,以一种近乎压迫的方式去凝视或倾听,然而整部电影中沉默才是最大的主宰,沟通往往被阻碍于单向的静默,仅有的一场姐妹哭诉拥抱也以消音处理,并在结尾点明其虚伪,人物极少同框,多以特写直面镜头。 “幕间”的私语每个人是无法言说秘密的泄露(暗含章节结构),绝望的呼喊听来不寒而栗,这种刻骨的冷漠吞噬亲情和拥抱,让每个人都面目可憎,人人都在孤岛上或呼喊或细语;死亡的沉重呼吸透过银幕,直抵心灵恐惧深渊,在死亡面前我们都彻头彻尾的孤独;复活场景想起《词语》。

  • 思阳2008-05-27 11:40:57

    不说那么多,我只想说两点:1). 这片子基本上就是在写我 2).我要重新做人了

  • 圆首的秘书2015-04-12 03:18:26

    一部让人不敢标记的电影。真的可以看懂吗?多么私人化的东西。基本可以当恐怖片看。猩红之外就是一片雪白和漆黑。情节空洞到了基本不让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地步,但特写里人脸上种种无法辨识的复杂情绪足以让人永世不忘。死人复活、表达无能和虚情假意,或生或死都是阴冷和抛弃。伯格曼…

  • 有心打扰2012-10-09 14:30:11

    1.呼喊是恐惧还是虚伪的揭露,细语是亲昵亦是隐藏的伪善;2.呼喊是真心真性情的流露,细语是刻意是温馨的表达;3.隔阂太深太长久,即便红色的血停止流动亦是无法消除;4.温馨时刻的画面出现在死人的日记里,甚是庸人句读之...

  • 高冷的鸡蛋仔2017-10-31 10:18:12

    伯格曼近乎自然主义地描写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剧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为此他必须用唯美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来加以调和,才不至于让人彻底堕入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绝望。

  • 怪力比多兽2020-02-19 15:47:47

    伯格曼的片子就是这样,有特别特别好的,也有特别特别装逼的,这部就是装逼典范,反正我是品不出这电影有啥营养。CC#101

  • 胤祥2012-03-25 16:23:57

    三姐妹,室内剧,红色的意义。伯格曼式特写下的细节:痛苦,撕心裂肺,隔阂与祈祷,回忆。终极问题的回答。可惜年华逝水,旧日时光不可重来。

  • dodo2020-11-02 16:06:55

    玛丽亚,越是得到,越要更多;卡琳,越是得不到,越要封闭自己;艾格里斯,越是一无所有,越拥抱全世界的美好;安娜,越是付出,越是倾其所有。但最后,美好的总是把世界拱手让给冷漠自私的。

  • OreoEmpanada2014-01-16 12:48:06

    每次重看感受到的恐惧都在加深。伯格曼分而析之的冷静几近残忍,但终成“完美”的回溯才更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当意识到唯一无私的女仆安娜亦不过是与三姐妹无异的残片而已时。当然,谁又能说这不是他对人性的宽容。Cries turned into whispers and whispers into cries. Nobody hears, but we get by.

  • 任晓雯2008-11-02 20:17:49

    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也处理女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比起伯格曼的细腻,就差太远了。

  • 刘小黛2010-10-11 14:16:35

    有时,我们以为陪伴着匆匆步履的是彩虹,眨眼之间就变成了梦魇。

  • 西楼尘2018-04-27 22:32:03

    歇斯底里的呼喊,人生或深或浅太多苦痛;低如蚊呐的细语,生活或明或暗太多秘密。每年家庭聚会,此刻最孤独,成为最可有可无的孩子,想呼喊却呜咽无声;每次情人幽会,此时最焦灼,成为最卑微如土的存在,想细语却痛哭失声。我们出自于同一具子宫,却彼此疏离冷漠。如何让人笃信,这世上还有亲密关系。

  • 一二三四卌2021-12-02 19:41:24

    电影作品里,女性自戕的镜头何其多。(《钢琴教师》《钛》《漂流欲室》都有这样的镜头)各种刀片利器硬物割破或者捅伤阴道的比比皆是。很少看到男人自伤阳具的。女人的行为会被解读成为一种反抗,毁灭了女性的特征意味着脱胎换骨。阴道作为生命之路,万物之源,却是懦弱的体现。 对应的勃起的阴茎,是当之无愧的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反观男人,如果出现了伤害自己的阳物的内容,那就是信念希望的毁灭,是残缺与绝望。 这算不算一种已经习以为常的男性凝视?

  • susanlovesmile2012-06-17 21:25:49

    这是大师伯格曼40年前的作品。爱不是语言,语言都是谎言,爱是触摸和拥抱,被病痛折磨的人更渴望这样的爱。虽然不理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样冷冰冰的一群变态人(只有女仆安妮是个正常人),但能理解想摆脱孤独对彼此爱和彼此了解充满渴望的内心。

  • Mr. Infamous2017-07-06 22:59:44

    (长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116447/)扮演三姐妹的女人,伴随了伯格曼戏里戏外多少年!在这个冷得瘆人的空间里,大片大片的红反像血盆大口,或者血,追捕,又淹没了每个尚未窒息的喉咙。再浓艳,都是腥冷,姐妹间那种和美假象,一旦崩塌,彼此都迫不及待撕下面具张牙舞爪。一个阶级的冷,又更显另一阶级的亲善,且安娜的宗教意味甚浓。

  • HGW XX72018-04-17 01:28:47

    把人性的虚假、冷漠、疏离、脆弱等一层一层的剥给你看,一丝不挂一览无余。试图改善,发现本性如此别假面了;你不爱我,那我伤害自己更伤害你。伯格曼总是在片尾留下一丁点看似美好画面,但我觉得更残酷,不是梦境就是回忆设想,终究不是现实。他给你打了一束光,可是我背对着它已经走完了一生。

  • 好公民库尔蕾丝2013-02-05 22:36:17

    看前半段覺得結構十分奇怪 全部讀完之後算是明白了 真真把“貴族”婦女的冷漠和空虛刻畫的深入骨髓 勞動人民安娜/瑪利亞神馬的...不是 你說吧 有些老頭子這一輩子把女人研究這麼透干什麽玩意...有點想打遊戲跟補大河劇了...

  • 晚不安2018-04-17 01:17:58

    伯格曼第一部彩色片,不能不想到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用红色转场,压抑、悲怆。每个人的脸庞在光影流转下显示出意味深长的神情。将弱叙事文本挖掘出前所未有的心灵深度,呈现方式依然是超越现实主义的。最后一场戏最安静,四人在花园小径上散步、荡秋千,却给电影全部的情感力量制造了一个出口。

  • brennteiskalt2015-07-26 17:59:16

    换做博格曼来写[三姐妹],就会是[呼喊与细语]的样子。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对于人生一世的看法是如此悲观,它认为人的幸福增不能以一瞬,而永恒的则是孤寂和谎言、苦痛与折磨。每个角色都过着两重生活,希冀的那个世界永远没人能把它带进现实,无论她们细语或是呼号。博格曼对这种孤独报以悲悯的一瞥。

  • Alain2018-04-21 18:26:21

    #BJIFF2018#通篇人脸大特写屡屡打破第四面墙,从第一个凝视开始便沦陷,她们痛苦呼喊我便哀恸凝噎,她们谵妄细语我便满心抓挠如蚁啮,画面的压迫、声音的共振至臻完美地完成情绪的喷薄,于红色-绿色、室内-室外对比中照见现实-回忆、痛苦-美好的矛盾,整饬中有流转。

  • oiamuneven2024-03-08 14:25:37

    感觉好像看不懂。。转场的大红色背景倒是印象深刻,整部片子很压抑,红白黑,没有任何有生命力的颜色。

  • (๑⁼̴̀д⁼̴́๑)2017-10-30 23:54:32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 Eco2015-12-08 14:23:11

    于是,所有的呼喊与耳语都渐渐远去。(All the cries and whispers fade away.)伯格曼的红。如果不是最敏感的导演,怎么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细微的冷漠。

  • Panda的影音2016-04-08 11:32:19

    本应戏剧张力十足的故事,却在伯格曼沉静的镜头语言冷处理之下,而让我观影时颇感闷意。—— 呼喊有时过于频繁而听得有些刺耳,细语虽然绵绵不绝却少有入心之句。—— 庆幸自己此生能如此爱电影,只是再怎么博爱的我也无法爱/喜欢上所有公认的佳作!就如同爱一个人,你无法爱/喜欢他(爱自己)的全部!

  • 吴邪2022-02-26 08:42:26

    伯格曼第一部彩色片,以红色转场,除了红就是黑白,最后才有印象派似的蓝绿油彩出现… 寻找母亲的自述想到了我与地坛,医生分析玛丽亚的脸,“我俩如此相像”,伯格曼对特写和假面的执念…呼喊与细语,一惊一乍,脆弱与狂暴交替往复,很伯格曼,也很人生;又是丽芙·乌曼的独白,这次是面对面说出对亲密的渴求;两姐妹对话倾诉时观众听不见,只有大提琴的低语,所以紧接着“活”过来的艾格尼丝请求姐妹们的陪伴却无果…安娜比玛丽亚更玛丽亚,却只被说想扮好人,因为驱逐她,这个家族将黯然失色…安娜读着日记里的回忆,她们也有过亲近的时光… 像秋日奏鸣曲的前传?比较着看,本片的希望在回忆里,而秋日的希望在未来,不约而同的是,希望都在爱的微火里…

  • TrentChi2013-11-22 21:39:41

    一个字:不懂。看到她动不动对着一个病人袒胸露乳,还有各种隐退到颜料里,我深深感觉到,这,就是所谓文艺!!!好怕自己也文艺了!!看演员们说着梦话,轻微癫狂着,我感觉我的世界都动摇了:这是那个伯格曼吗?如果再加上浮躁,这就是彻底的烂片,好在人装的深沉,给三颗星。

  • 烤芬2018-10-25 05:42:13

    在人类有限的生命里,是九十九苦痛的在场和一分温情的虚像,是开头和结尾处短暂的室外春光和中间大段无限徘徊和割裂的室内停滞,是鲜红代表的暴力、洁白掩饰的污秽和黑色,黑色的冷漠、黑色的枷锁、黑色的哀悼,是啼哭才刺耳、絮语皆无声。太恐怖了,我看得毛骨悚然着叹息连连。

  • 花落花开自有时2020-02-06 21:09:10

    大量无声的空白,直面镜头的面容。铺满整个画面的红色,既像蓬勃的生长又像死亡的逼近。然后就剩下黑色与白色,白色如秋日明朗,黑色如冬日肃穆。死亡逼近时看清了爱的模样。对欲望感到恐惧,宁愿自我鞭挞也要抑制欲望;对自我感到沉迷,恣情于自己的情感中。而真正相守的,其实最无所求。任意挑出一小段加以丰富都可以拍出一部足够动人的电影,但导演没有。他选择了让观众自己去感受。

  • Piglette2020-09-16 19:09:35

    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红色是最冷漠的颜色。艺术是如此的反直觉。影片内容还是伯格曼的老调重弹:亲情的疏离、婚姻的虚伪、信仰的质疑……但是只要有安德森、图林、乌曼同场飙戏,再拍多少遍都看不厌。

  • 林小熏2017-01-31 18:52:20

    太可怕了,这样近距离地凝视空虚,我感觉没有什么必要,空虚就是空虚,要藐视和嘲笑它,因为它不是必然的。

  • 小兄弟2022-08-20 23:04:14

    太tm混乱和压抑了,不能理解整个故事,不能理解三姐妹,不能理解安娜,不能理解两位丈夫,不能理解勾搭人的医生

  • 远山2022-02-27 09:59:13

    红色可以是充满蓬勃生机的,可以是充满血腥戾气的,可以是阴森陈腐的……而在伯格曼的片中,红色却是如此的压抑,充斥着疏离与隔阂。看似是精美浮华的外壳,内里就像卡琳用碎玻璃碴刺入的阝月道一般腐烂破败。数年后的《秋日奏鸣曲》与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最悲哀之处便是一个人企图在一群没有爱的人们中追求爱。

  • 郑核桃2012-01-08 03:33:46

    对人物做出极简交待的封闭情境,全片强烈假定性的明显标记为对声音、色彩和场景的简约化处理——空间之寂静对应“呼喊与细语”;红与白;大量特写。在这种美学取向下,连皱纹都成了一种修饰。假定性的巅峰在于片尾尸体复活的处理。5年后当安哲拍出《猎人》时,很难不假想该片正是他灵感源泉。

  • vivi2014-10-14 21:32:23

    4.5. 一边看一边在想,伯格曼的红跟小津、基耶的红,真是不一样;诱惑、残酷、爱、猜疑、自虐、腹黑、拒绝、接受、包容、虚伪…… 好喜欢Anna这个角色,希望她幸福。2015.5.30. 最爱结尾那一刻。2018.6.21 姐妹,多么可怕的组合。大银幕完美到流泪不止。2021.2.4. 最后呼喊与细语都消失了。

  • VicWallflower2023-01-04 07:14:38

    红色的房间里的theatrical sorrow and grief, 白色裙摆间的distorted kinship and female intimacy. 伯格曼在渐明渐暗的红色中构造(噩)梦,我竭力思考这其中是否有the space for further conceptual inquiry. No matter what,我反对将其作为某种poignant delineation of female relationship,因为它依然带有系统性中的normativity,而缺乏进一步在自反中解读死亡,身体,和the subtle queerness.

  • 基瑞尔2018-04-16 18:07:50

    本届BJIFF唯一买的一场伯格曼,而且还是冲着海报上的三姐妹神似“勃朗特三姐妹”买的。每场转场戏的红色、无力的喊叫都觉得很瘆人,但又同时很震撼。就不多评价了,等看完了再一并写。

  • SunnyJoker2021-01-21 20:37:01

    伯格曼在一开始就用颜色和构图来点题,红色代表激烈的呼喊,亦是卡林的角色象征;白色象征喃喃的低语,亦是玛丽亚的角色代表,而艾格尼丝则是无声的呐喊,有点处于两者之间的感觉,她虽深陷疾病之苦,却天真、单纯,因此看到的美好也最多,而姐妹们却因为各种往事和人性的弱点,彼此之间产生嫌隙和疏离,生活婚姻亦是颓败,两姐妹对待艾格尼丝的感情还没有女仆安娜来的真切,颇有种东京物语的意味。

  • 凉水2014-04-19 15:24:00

    “我想留住这一刻,我想,不论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幸福,不会再有比这更美好的了。”冷漠和疏离延绵成脸上的细纹,凝固成倦怠的冷笑,再延伸进人的灵魂。明明室内布景美得像一个梦,但冷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最好的时光总是在秋日里清澈静寂的天空下。

  • 老季2020-04-14 12:14:57

    他从她脸上:鼻梁、眼角、眼神、肤色、前额、嘴角、眉毛,开始描绘着她的变化,为什么她终究失去了耳朵到下巴的完美线条,因为倦怠、懒散、冷漠、不满、欲望、苍白、自私。每一条细纹都是冷笑后的情感堆积,日久生出,雕刻时光。伯格曼的细腻真实得让人生畏。

  • 仲曰2012-12-22 21:31:26

    四处是代表暴躁与欲望的红,每一名女性为中心剧幕皆伴随着猩红的开场与谢幕。时钟代表时间催促着生命的消亡。无论怎样,我们都曾与最爱的人度过饱满幸福的午后,这就足够了。

  • 么什叫定决能不2017-10-20 00:34:34

    只有唯一经历过丧女之痛的Anna才会像Pietà那样以圣母的姿势拥抱一个死人,照料多年的Agnes谁说不是她的另一个女儿。病房门开关的瞬间就像打开又关闭的天堂和地狱的区隔,而Anna正是守门人。通篇的猩红色并没有“人”的温度,病危的亲无法唤醒活死人的知觉。但靠割伤自己获取痛真是又可怜又可笑。

  • 炯之2019-06-03 10:01:23

    伯格曼总能将情感片拍成恐怖片,这并不是贬义,而是想说明其影像有揭示人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欲望的功用,而这些部分,常常是脱离常规的,人们的情感之间有着难以想象的纠缠,以及人性的撕裂,痛苦是他电影中所有人物的共性,所以一旦进入他的世界时常会感到不寒而栗。

  • 沁云2013-03-21 07:31:35

    有产者的内心风景,被放弃的沟通,上帝的失效,坟墓般的生活,一个阶级的衰落。窗帘、地毯、床单的红,肉体的红,以及每个画面淡出时的红,猩红。绝望的呼喊,只有死神能听见的细语。折服!

  • 水仙操2013-03-27 00:47:35

    白色裙裾、黑色丧服、红色淡出。形容词化类型人物。窥伺母亲、“计较、不满、欲望、冷漠、懒散、倦怠,和过多的冷笑改变了你的容颜。”、把水晶杯碎片压入腿间、姐妹倾吐厌恶感后的交心抚摸被巴赫提琴曲覆盖成静默的(第二日已忘记)、丰腴女仆留下死者的九月秋天日记“我爱的人都在我身边。”

  • 奥兰少2018-04-21 23:08:16

    2018BJIFF@五棵松耀莱。三姐妹与女仆的四重奏结构很像《喧哗与骚动》,无怪片名叫“呼喊与细语”,在汉语中亦形成工稳对称。红与面部特写惊心动魄。记录一些被触动的瞬间:医生与卡琳丈夫的两场精细咀嚼;安妮怀抱艾格尼丝时脸的重叠;杜比厅里艾格的呼号简直高能;神父的泪;艾格还魂后手的渐渐低垂。

  • 河原宏2013-11-09 21:33:31

    每一次镜头的切换都是一次艺术的呼吸

  • 小也羊子2020-07-25 01:41:59

    大卫:”你知道这些皱纹是怎么来的吗?来自冷漠,无动于衷。玛丽亚,你那可爱的线条现在已不那么完美了。这是安逸,懒散的标记。看看你鼻子下面,你为什么要常常化妆?你那是在自我嘲弄。你看见吗?这些细小的皱纹,这是厌恶和烦躁的标记。 “ 玛丽亚:”你真能从我脸上看见这些吗? “ 大卫:”不,是你拥抱我的时候,我感觉到的。 “ 玛丽亚:”我知道你是在嘲笑我,我知道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 大卫:”从哪儿? “ 玛丽亚:”是从你自己身上。因为我们俩是那么相象。 “ 大卫:”在自私、冷漠和苛刻这点上。 “ 大卫吹灭了蜡烛,两个人紧紧拥抱,融化在黑暗之中。

  • sirius_flower2020-02-22 04:40:31

    真正的脸电影 除几个片段几乎完全采用了面部大特写 不同于德莱叶的贞德 伯格曼的脸情绪丰富甚至将一切都书写于脸上 正如医生在镜子前对玛丽亚做的面相学解读 全片就是这种完全陷入到人物面部当中的情绪叙述。呼喊所对应的或许不是细语(并听不到)而是充盈的红 一种超越符号所指 甚至延伸意涵的红 这种红从片头开始渗入所有的镜头转接把其对人眼的视觉滞留推进到观众的直觉感受当中 红不再是故事世界的元素也不再是角色的内心(像红色沙漠)而成为了纯直观的还原后的红。生命与光在呼喊的变奏中被编织在一起直至结束熄灭以鬼魂返回萦绕。可能因为过于强大的列维纳斯在场让我区分了这片子和假面、野草莓/另外安娜的圣母画式构图与自带钢琴音乐的属性与虔诚的Agnes高亮了鬼魂的问题 如哈姆雷特一般天主教遗存的异界图景弥漫在新教空气当中